close

關於魔術師選擇的一些想法(下)

By Dani Daortiz

Translated by Shen-Ju

 

提供兩個選擇並強調其中一樣

 

直接看例子:

”Do you want to add another (card) or should we leave things as they are,”

對觀眾來說他很有可能選擇保留原本的樣子,因為這是在句子的結尾,但我們可以更強調這點!

 

像是:

”Do you want to add another (card) or, even better, leave things as they are?”

,我們強調保留原本的樣子是更好的選擇,但為什麼跟上一句都有機會選擇保留原本的樣子,我們要把事情複雜化呢? 因為這是一個觀眾會接收到的潛意識訊息,會顯著影響他最終的決定。譯:如果強調,選擇後者的機率會再提高些。

 

眾多選擇當中的唯一

 

這節討論觀眾會感覺由他自已的自由意志選出眾多當中的唯一一樣,魔術師誤讓觀眾以為有很多選擇,但實際上能選擇的只有一個。

 

假設在下列情形,觀眾選了一張牌,我們不想他換掉手中的牌,但我們卻說相反的話,給他更多的選擇,直接看例子:

“Do you want that one, a different one, or do you want to go back or go further or cut … or, even better, just leave things as they are? ”

 

如果我們分析上面的問句,會發現給予觀眾很多的選擇,但事實上根本沒得選,因為根本沒道理,他手上已經拿了一張牌,different one?根本沒辦法選其它的牌,go back, go further?都已經選了,已經來不及了。切牌?手上已經有牌了要怎麼切牌? 但一切都是我們要他覺得能自由選擇的一個假象,除此之外,我們提供了這許多的選擇創造了一種態度,一種魔術師對於你的選擇根本無所謂、無痛癢的態度,仔細分析問題,就會發現問題只分為兩個部份,doing something or leaving things as they are. 我們再句子的結尾再不加著墨的加上一句 or even better, 讓觀眾覺得保留原狀才是最好的。

 

句子的邏輯性

 

根據前面所說,一個問句必須著重在最後一個關鍵字上,但邏輯也必須說得通。

 

如果問題是:

“Do you want to mix the deck or are one and one are two?”

你想要洗牌,還是跟我說一加一等於二?

雖然觀眾也會回答一加一等於二,但這是什麼爛問題。

 

將以上的句子轉換成樸克牌魔術裡的問法就變成:

“Do you want to shuffle the deck some more or did you cut and completed the cut?”

你要洗牌還是切牌?

 

觀眾選擇了切牌,你可以接著說:

“Perfect, because the deck can be shuffled as much as you like.”

很好,其實你可以洗牌洗到你高興為止耶。

 

魔術師解釋了問題的含糊不清性也幫觀眾釐清了問題。

 

第二層的問題

直接看例子

Magician: “You have a card that you don’t want to change, but that you are also thinking of. Right?”

Spectator: “Right.”

Magician: “A thought-of card and one that he does not want to change.” (I say this looking at my spectators.) (這裡要看底下的觀眾,非常重要)

 

第一句觀眾會想到句子末的這是你所想的牌而不會想到前半句的換牌

因為這時候的選頂只會在問句的最後,當觀眾正面回應的時候,這是一個我們可以轉換敘述立場的時刻,我們將問句反過來問,反而變成著重在換牌,但因為這時候並不是看著自願者,而是看底下的觀眾。如果你這時候看台上的自願者,他可能會想要換牌。

 

直接的要求,最後含糊不清

一開始給予直接指令,接著扭曲它,創造一個完全自由意志的選擇。

舉個例子,當我們開扇要求觀眾看一張紅色的牌,當我們發現觀眾已經看到了或是注意力已經開始渙散了或是已經停止尋找了,這時候我們接著說”… or black, or high, or low… as you wish … it makes no difference… just look at one, okay?”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一開始給予一個直接的指令,當這個動作已經結束時,我們又另外加了更多的元素進去,讓觀眾認為是他的自由意志。更甚,我們在句子的後面加進了你可以選數字大、數字小等等的元素,讓一開始選擇顏色意圖沖淡了許多,到這邊已經沒有人能分析整個句子了。

 

使用預期或是假設來強迫

預期就是一種感覺最有可能的結果,有些魔術觀眾已經能預期結果是什麼。舉個例子,把牌撕成兩半,最後很有可能就是復原。觀眾選一張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找出來或說出來。在很多情況下,如果觀眾選一張牌,你叫觀眾拿給你看,得到的答案就是,如果我給你看,你就知道是什麼牌了阿!這是因為觀眾已經直接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這是一種預期。我們不一定要照著觀眾的期待,但我們至少要回應觀眾相同等級的期待。如果低於觀眾的期待就不是個好表演了。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期待變成我們的優勢,去強迫這種選擇。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牌撕成四份,在秘密偷換成一張四分之一大小的完整牌後,我們交給觀眾,並且要求觀眾拿在手上。在這個時候我們問觀眾,你最想看到你手上的牌發生什麼變化?他除了說還原成原本的牌還能有什麼答案呢?但這最棒的部份就是在問問題之前我們事先設下了陷阱(一個觀眾會掉下的陷阱),魔術師怎麼可能準備一樣連他自已都不會知道的效果呢?魔術師事先是看起來不知道任何事的,直到觀眾來決定效果。

 

如果觀眾不是要求牌被還原,但因為被還原是效果最強的一種,不管他說什麼,我們都接,我們來變個更屌的,讓牌還原如何?

 

要知道觀眾並不了解魔術師所能做到的事,他們不知道這方面的資訊,也不太清楚魔術所能做到的事,他們所知有限,大概限制在猜出觀眾的牌、牌變色、牌跑到其它地方諸如此類的答案,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猜出觀眾的預期,如果觀眾猜不出來也很容易引導他們。

 

比如說魔術師將觀眾的牌放入牌堆,接著問觀眾152隨便說一個數字,接下來除了選的牌出現在對應的數字外,還能有什麼效果?把繩子切成兩半?接下來就是還原阿。             -- The En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don 的頭像
    chendon

    程董的異想世界

    chen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